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 助力科研成果推广

期刊论文、出版出书、评职称学术咨询

社会认可、全国通用、升职加薪的通行证

农户与政府气候变化认知及适应措施比较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来源:SCI期刊网 分类:农业论文 时间:2021-08-06 08:34 热度:

  摘要:基于河南省314家麦农和30个基层政府部门55名工作人员的实地调研数据,对农户和政府的气候变化认知与适应措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麦农和基层政府对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其中,对于气候系统的变化,麦农的认知度高于基层政府;对于气候变化的具体表现和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麦农的认知度低于基层政府。研究还发现,麦农和基层政府对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的选择偏好不同。超过80%的小麦种植户采取了气候变化适应措施,但主要是增加农药化肥投入和增加灌溉等被动性适应措施,基层政府倾向选择营造农田防护林和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等主动性适应措施。对于气候变化适应的政策支持,加大气候变化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推荐农作物新品种、暴雨和干旱来临时预警是麦农和基层政府的共同选择。

农户与政府气候变化认知及适应措施比较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关键词:气候变化;适应措施;农户;政府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气候系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1]。为应对气候变化,各国根据自身情况确定了国家自主贡献(NDC),以期通过适应和减缓措施来减少和管理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影响和风险[2]。依靠气候变化减缓行动难以于短期内削弱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通过制定和实施气候变化适应政策、提高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抗御和恢复能力更具有现实紧迫性[3,4]。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敏感的领域之一,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负面影响比正面影响更为常见[5]。2000年以来,国外学者开始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适应性管理实施策略[6],近年来,农业气候变化适应管理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热点[7]。如何使农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利用其有利影响,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

  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主体主要是农户和政府[8,9]。农户是从事农业生产的直接主体,是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微观决策主体。政府是为整个农业生产过程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主体,是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农户适应的影响者,政府在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农户适应是基于气候变化对自身农业生产和利益的影响而实施的自主性适应,政府适应是以满足农业生产者对气候变化公共产品和服务物品的需求而实施的计划性适应[10]。农户适应和政府适应的目标并不一致,因此可能会导致利益冲突,即农户的私人适应措施可能会导致负面的外部影响[11],政府实施的公共适应措施可能不利于农户的私人利益[7,12]。

  目前,关于农业主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相关研究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关注农户适应,就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知、适应措施、影响因素及效果展开了丰富的研究[11,13-18];二是政府适应,主要对政府在农业领域开展的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措施进行梳理[19]、对政府适应过程中的障碍与对策进行分析[20];三是关注政府适应政策对农户适应的影响,在研究农户适应时考虑了政府支持对农户适应的影响[21-23],相关研究基本肯定了政府支持的正向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开始探索公共适应与私人适应的关系,尝试构建分析公私适应关系框架[8]。

  综上,已有研究着重从农户适应或者政府适应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农户和政府对比的视角,比较研究农户和政府气候变化适应的研究较为缺乏。本文选择河南省小麦种植户和基层政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麦农和基层政府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与适应措施的特征和差异,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农业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保障农户生计和国家粮食安全。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研究选取河南省作为调研区域,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河南省是十三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数据,多年来河南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都均居全国第二,2018年,河南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占全国比重分别为9.3%和10.1%[24]。其二,河南省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交界地带,而且受地形过渡带的影响,其气候过渡性和灾害多发性均十分明显[25]。近50年来河南全省年平均气温上升了约0.8℃,同时极端气象灾害的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呈明显的增强趋势[26-27]。其三,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对许多地区和全球总体的小麦和玉米产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在主要生产地区和全球范围内,对水稻和大豆产量的影响较小[5],而河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玉米[25]。综上,河南省是小麦生产大省、其气候变化明显、小麦产量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使得河南省成为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典型地区[24]。农业气候变化适应是对气候变化农业影响的应对,选择河南省作为研究区域具有一定代表性。研究区域位置及样点分布见图1。

  1.2样本选择

  考虑到小麦是我国的两大主食之一,研究选取河南小麦种植农户(简称麦农)为农户研究对象。研究采取了分层非概率随机抽样的方法来选择样本。麦农抽样程序由五个步骤组成。(1)选取6个市。根据河南地理、气候分布特点,选取安阳、开封、许昌、周口、南阳、信阳6个市,大致均匀分散分布在河南小麦种植区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2)抽取6个县。从选取的每个市中随机抽取1个县,研究选中了内黄、兰考、长葛、西华、邓州、西县6个县。(3)抽取18个乡镇。在选中的每个县随机选取3个乡镇。(4)抽取18各村。在选中的每个乡镇随机抽取一个村。(5)在每个选中的村选取20家农户。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因无法获得准确完整农户名单,根据农户名单选取也容易遇到选中农户因各种原因无法完成问卷的情况,调研员根据实地情况选择农户入户调研,每村完成约20份农户问卷。

  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适应的主要手段是制订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并执行相关适应措施。县、乡两个层级的地方政府是中国政府层级的最基层,县乡政府直接面向广大农户,是实施气候变化适应政策的主要行为者,一般将县乡政府称为基层政府[28]。基层政府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及适应偏好和能力,会对公共适应政策落地和私人适应措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研究选择县乡政府两个基层政府作为研究对象。

  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众多部门,这些涉农政府部门在决策和实施气候变化适应政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乡镇政府直接面向广大农户,对接县农业局等涉农政府部门,是贯彻与执行农业气候变化适应相关政策的直接主体。因此,在确定了6个调研县后,每个县都选择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国土局四个部门进行调研;在每个县随机抽取的3个乡镇中,随机选取一个乡镇政府进行调研。最后在选取的30个政府部门中,每个部门选择两名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访谈。

  1.3问卷设计与调查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农户适应气候变化是一个生产决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对农业生产的传统投入要素进行重新配置,改变要素投入比例或组合形式,以适应新环境的改变;另一个是积极采纳可以抵御或适应气候变化的新技术或新的管理方式,以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麦农调查问卷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1)家庭的基本情况调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小麦种植面积);(2)对气候变化的感知情况(是否意识到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具体表现形式);(3)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认知(气候变化是否影响农业生产,影响的具体表现形式);(4)气候变化适应措施(是否采取适应措施,实施何种适应措施);(5)对政府未来适应政策的需求。

  农户适应气候变化主要经过观察、感知和行动三个递进的阶段[29],为了准确收集农户实际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的相关信息,本研究采用了结构化问卷。我们问了每个麦农以下三个偶发问题,以确保他们的生产调整是对气候变化的实际反应,而不是由于其他压力[14]。(1)在过去的10年里,你觉得当地的气候状况有什么变化吗?如果是,有什么变化?(2)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有影响吗?如果是,有什么影响?(3)你们采取了什么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如果是,采取什么行动?

  基层政府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单位基本情况和气候变化的认知与适应措施两个部分。单位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员工数量、员工年龄情况、员工学历情况、技术人员情况、员工培训情况。气候变化认知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气候变化的感知、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认知、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选择、政府应提供的适应措施的选择四个方面。

  相关知识推荐:分析极端天气的论文发哪些sci期刊

  问卷调查由专业研究人员,采用一对一的问卷调查、访谈法等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于2018年9—11月对农户和基层政府工作人员进行调研。共获取麦农问卷358份,其中有效样本314份,主要剔除了一些小麦种植面积为0的玉米种植户;共获得30个基层政府单位问卷59份,有效问卷55份。

  2结果与讨论

  2.1麦农和基层政府的基本特性

  如表1所示,被访麦农家庭的户主呈现以男性为主、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特征。麦农家庭劳动力占比的平均值在60%左右,平均人口抚养比为66.7%,这意味着麦农家庭劳动力的抚养负担较重。同时约35%的劳动力(主要是年轻劳动力)选择长期外出打工,即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被访麦农家庭的小麦种植面积差异较大,种植面积超过10亩的麦农只有26.75%,总体而言,大部分农户种植面积偏小。根据相关研究,户主年龄与种植面积与实施气候变化适应措施是一种负向关系[29-31]。因此,河南小麦种植户所呈现的户主年龄大、生产规模小的特征,可能不利于其适应气候变化。

  被访基层政府的平均员工人数超过200人,男性员工占比超过70%,40岁以上员工占比52%。技术人员比重为30%,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为14%,基本没有研究生学历的员工。基层政府参加过县级以上培训的人员占比为18%,即员工参加县级以上培训的机会少。总体而言,基层政府机构在人员数量上较为充裕,以男性员工为主,年龄结构适中,但是存在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员工培训不足等问题。

  国家(省市)层面制定了很多农业领域的气候变化适应政策,但政策规定都需要在基层执行,这需要基层政府有较强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基层政府能力有限,会导致国家制定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规定无法在基层得到执行和落实,有些已执行的政策也收效甚微[23]。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员工气候变化培训、人力资本是基层政府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关键指标[32]。从数据结果来看,河南省基层政府对气候变化的感知较好(如表2所示),但员工气候变化培训和人力资本方面较为薄弱,综合而言基层政府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不强。这可能会阻碍基层政府向农户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不利于落实和执行国家(省市)制定的农业气候变化适应计划。

  2.2麦农和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对气候变化的认知

  全样本中,麦农和基层政府工作人员认为气候系统有变化的比例分别为91%和87%,麦农和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对于气候的变化都有较高的认知度,两者无显著差异。86%的麦农和96%的基层政府工作人员认为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业生产,基层政府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认知显著高于麦农(表2)。这种认知的差异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是部分麦农虽然意识到气候的变化,但是无法识别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而部分政府工作人员虽然没有意识到气候发生了变化,但是认为气候变化会对农业产生影响。这意味着农户在识别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面存在不足,而政府工作人员在感知气候的变化方面需要加强。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对于政府工作人员而言,因为其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更多的是从事办公室工作,因此对气候的变化不如农户敏感;但是政府工作人员获取气候变化相关研究资料或者信息较为便捷,使其对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影响判断较农户敏感。

  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冷暖和干湿的变化。如表3所示,麦农和基层政府对气候变化的表现判断基本一致(二者无显著差异),都认为主要表现为降雨减少、干旱增多和变暖了。根据气象数据,近年来,河南省确实出现了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的气候变化特征[26],这表明大部分麦农和政府工作人员都能正确感知到气候变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比较而言,基层政府对降水减少的认知度在10%的水平上显著高于麦农。——论文作者:全水萍1,2,李颖明1,2*,汪明月1

文章名称:农户与政府气候变化认知及适应措施比较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文章地址:http://www.sciqk.com/lwfw/nylw/11676.html